WD宣稱為了環保愛地球,救救北極熊,在Green系列硬碟機發展出一些有點用又不太有用的技術。比方說這個會在你恍神之間,一刀斃了硬碟機的「IntelliPark」。

這東西簡單說就是當硬碟機由全速運作轉而閒置時,就會將讀寫頭移開碟盤表面停在一個區域,以避免原本靠碟片旋轉產生空氣浮力而浮在碟片上的讀寫頭不小心撞擊碟片導致碟片損毀,且IntelliPark會停止供電給讀寫頭,藉此降低耗電量。但是等到你需要讀寫資料重新供電給讀寫頭並把讀寫頭移往轉動中的碟片時,就會把一個數值(Load/unload cycle count)+1,這數值如果是Desktop版本的硬碟機,一旦達到30,0000時,就會無法使用。(Enterprise版本為60,0000次)30萬次?好像是個天文數字,但是你要是知道原廠為了省電省到底而走火入魔的設定是每閒置8秒就+1的話,鐵定不會這麼想。這技術是拿讀寫頭的壽命來換碟片的壽命。因此才會有30萬這種臨界數值的機制。畢竟有問題的讀寫頭讀寫資料後,你也沒辦法相信資料的正確性。

至於那個timer既然8秒不太好,那要設定多少比較好?我是建議關掉算了。這樣只有啟動硬碟機的時候,這個數字才+1,雖然HP保固三年,我可不想三年內用到。XD

一顆外接硬碟機,既然啟動它就是要用它來囤資料或者讀出來,使用狀況應該是會蠻頻繁的,那麼有需要讓它沒事就進入閒置狀態嗎?然後為了怕它idle乾脆沒用它就一直用Benckmark程式寫它讓它一直忙? XD

WD原廠有出一支工具程式叫做 wdidle3 ,可以利用它來設定硬碟機多久會進入閒置狀態或關閉這個功能。這支工具程式得在DOS系統下執行。

所以你得先有個可以用來開機到DOS下的軟碟機、光碟片、USB隨身碟等工具,加上你的主機板要支援讓你手頭上有的工具開機,這應該不難。出現令人懷念的命令提示符號後,輸入 wdidle3 /r ,就可以關閉這個timer的運作。(如圖)重點是,他會套用到所有搜尋到,且支援這項功能的的WD硬碟機去,所以你不用特別指定硬碟機去修改。當然不支援的就出現錯誤,例如圖中的WD Raptor 36G萬轉硬碟機。

DPP_0001.JPG

 

其他參數可以輸入 wdidle3 /? 來看看。

至於另外一個WD給User帶來的麻煩:先進格式化(google關鍵字:Advanced Format),這顆外接硬碟並不需要這麼做。雖然我會在XP下面使用,但是單一分割區和USB 2.0的速度,有做跟沒做差不了多少。

然後有些人會把外接硬碟分割來使用,我猜不透是在想些甚麼…

如果我要內接的話,直接買HGST的硬碟,也輪不到WD…人家7K2000就沒在做啥先進格式化,還不是一樣嚇嚇叫,也不會有上面這種開機就等死的問題。

至於已經買了需要先進格式化的諸位先進們,要碼就乖乖使用Windows 7,在XP下面使用就乖乖去WDC網站抓工具程式來重新排隊一下再開始使用以免夜長夢多。

儲存資料的載體,可是馬虎不得。

最後,使用可以檢視及變更AAM狀態的工具程式(如CrystalDiskInfo、HDTune等)將AAM值改為最小。依據我反覆測試,將AAM值改為效能(FEh)測出來跟靜音(80h)差不多。加上外接受限於USB 2.0(又是你!),能安靜一點總比較好。

這裡順便想到一件事,就是先前在WDC官方網站亂翻知識庫(Knowledge Base)的時候看到一篇FAQ指出,WDC的Desktop版本並不適合用來在RAID下操作,原因就在於當Desktop版本的硬碟機出現錯誤時,硬碟機會進入 deep recovery cycle 的模式,試著將資料從有問題的區域恢復,並且將一些保留區域取代這些有問題的區域以維持硬碟預設容量的健康狀況。這個修復動作,視問題的嚴重與否最長會達到2分鐘之久,但是大部分的RAID Controller僅允許這個動作要在7 - 15秒內完成,否則就會將這個硬碟機踢出RAID組態之外。

至於Enterprise版本(也就是WDC所謂的RAID版本)因為搭載有TLER (Time Limited Error Recovery) 的技術,因此可以在七秒內完成修復動作,因此並不會有來不及完成回覆動作的問題。

What i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Desktop edition and RAID (Enterprise) edition hard drives?

在QNAP和Synology的討論區或官方文件上也指出,WDC的Desktop版本產品部分型號用以安裝在該公司產品上會有不穩定或效能低落的狀況。

不過很妙的是,WDC自己販售的NAS系統WD ShareSpace,用的就是這種所謂不適合在RAID環境下使用的Green系列硬碟機,然後很大方的打上支援RAID 0/1/5。所以…這算甚麼… =.="

如果不是這台NAS有針對WD硬碟機最佳化,就是對End User在虎爛RAID崩潰的發生原因。

然而,WDC針對這個功能出了一支叫做 "WDTLER.EXE" 的程式可以讓你啟動或關閉這個功能…

想到這,加上上面的WDIDLE3事件,讓我有對這間公司肅然起敬:

「WDC為了讓自己避免進入麻木不仁的狀況,

隨時發明些特殊功能,來砸自己的腳看看痛不痛!」

 


BTW .. 既然都拆了,就來看一下內接測試:

 

HDTach 測試:開了Full Bench(variable zone)之後,花了將近兩天才測試完畢… 想想往後硬碟越來越大,測試的時間可能要花個幾天幾夜… 囧rz

不過內圈還是到達100MB/s的水準。

 

以下為HD Tune 測試:看Access Time的話,用來承載系統是稍微有點沒力。不過倉庫嘛!除非專門囤圖片,不然是沒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ChampionHar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